香港六台合资料免费大全

韦曙和 | 高校后勤新质生产力培育

2024-09-29

今年两会把教育和人才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强调新质生产力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期间发表了重要讲话,为高校后勤在新发展阶段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和构筑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培育高校后勤新质生产力是对“教育强国,后勤何为”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也是提升高校后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实际需要,更是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目前,社会关注的新质生产力主要在制造业领域,而对服务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关注度不够。那么服务业中是否存在或者是否有必要培育新质生产力?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能否展现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为高校提供后勤服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

这些问题从广义上讲,它涉及国家面广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否成功转型;从狭义上讲,它关系到我国高校后勤企业在学校中能否为教学科研生活提供高质量服务,能否自觉融入“三服务两育人”以及“三全育人”体系中去?它既影响到高校师生生活质量,又影响到高校教学科研核心业务能力的提升,且关系到高校后勤服务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高校后勤领域研究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生产力的变化


生产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转化为有用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它包含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大要素。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量,良好的生产和组织管理也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高校后勤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劳动者的变化

1. 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体系中劳动者构成发生变化高校后勤的劳动者在后勤社会化与市场化的格局下主要由甲乙方和相关方(甲方管理者、服务者,乙方经营管理者、员工、劳务派遣工、劳务用工、临时用工等,合作伙伴,供应商等)组成。

2. 管理者与经营者发生变化

近年来,大批高学历人才充实了高校后勤管理队伍,学校后勤管理队伍(甲方)的文化、知识、技术水平在持续上升。但不少高校后勤管理队伍仍按照党政干部的管理办法,实行时间不长的任期制,造成干部难以专业化,或多或少违背了后勤新质生产力中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要求。

服务高校的企业经营者(乙方)成分则比较复杂。由于企业规模和企业决策者追求目标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后勤服务的最终效果。一些服务高校的企业为了适应学校“三服务两育人”和智慧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要求以及市场竞争的需要,重视队伍结构的调整,在先进标准的执行,机械化、数字化的应用,专业技能的提升,服务育人的探索等方面深耕不辍,使得后勤服务团队的年轻化、专业化趋势得以加强。但也有一些企业对高校服务育人的需求缺乏认知,对企业在高校教学科研中发挥的作用难以把握,往往停滞在以利润为主要目标的思维之中。

3. 一线劳动者的变化

无论是高校后勤经济实体还是社会企业,高校后勤服务目前仍然以体力劳动者为主,高校后勤一线服务队伍的构成中,文化知识技术水平偏低、年龄偏大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存在劳动者对服务对象的特点认识不清,对“三全育人”的要求不太适应的情况;还有不少高校服务企业的一线员工正处于从简单体力劳动者到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复合型劳动者的转型之中,从而不断适应学校和师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特征表现为低劳动力成本为核心竞争力。普通体力劳动者只能提供简单劳动,其劳动价值在经济社会中只有被资本、科技与知识加持才能从事更加复杂的劳动,这种复合型劳动者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与财富(例如外资企业进入高校后勤领域往往劳动价值就要高于同类内资企业)。由于经济形势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对劳动者素养的要求会产生某些波动(社会企业以活下去为第一要务),但更多服务于高校后勤的企业(后勤经济实体)关注一线劳动者综合素养的提升必将成为主流。

4. 合作伙伴与供应商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已经形成,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地位日渐重要。相关部门在对待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少偏见,如何建立公平的买卖关系,如何遵循市场经济公平正义的原则,在高校后勤还有许多类似问题需要解决。

(二)劳动资料的变化

劳动资料从使用简单工具为主向知识、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设施设备转变,创造财富越来越需要资本与高科技的融入,这两大生产要素在劳动资料中的占比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中,两者地位日益显著。

随着高校对建筑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后勤的设施、设备在快速更新迭代,对运维的技能要求和资金的投入要求不断提升;同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后勤服务对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和变化。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对劳动资料“标准化、机械化、数字化(数据化、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的需求也随之提升。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 机械化

目前,劳动工具处于从简单劳动工具到机械化再到智能机械化应用的过渡阶段。各类餐饮厨房机械设备、食品安全检测设备、清洁绿化机械设备、工程维修检测设备、安保消防设备、机器人无人机应用等已经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勤装备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升。

2. 数字化(数据化、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

高校后勤劳动工具目前处于从手工操作为主到数字化助力运行的转型阶段。各类后勤运行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运用已经开始,知识产权的专利和著作权的获得已经引起服务企业的重视,后勤示范项目在应用高标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传播速度在加快,受众面在加大。许多服务于高校的企业面临着后勤队伍在知识、技术、年龄结构方面持续优化,数字化素养稳步提升,物业、餐饮、公寓、商贸数字化应用和安全防范智能化大面积推广的严峻挑战,而学校在数字化后勤方面的设施建设如何与服务企业的数字化应用相融合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3. 标准化

在执行标准和制定标准方面,5S(清扫、清洁、整理、整顿、素养)、6T等比较实用的初级标准已得到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广泛应用,但对于ISO系列标准还未能得到广泛深入应用,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在高校后勤服务企业中才刚刚起步,特别是在现代后勤中设施管理(FM)的标准制定和标准执行方面还未形成共识。

4. 专业化

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高校后勤管理团队总体上缺少现代管理理论、知识(标准)、技能的系统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和部分高校领导对购买综合后勤(IFM)服务还缺乏认知,认识主要停留在传统的后勤保障上,对后勤管理服务可以为高校教学科研核心业务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和“三全育人”作用认识不足。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部分学校领导与管理干部对综合设施管理(IFM)的作用认知不足;另一方面高校后勤的管理服务体制还未能理顺,许多甲方内部的组织架构比较凌乱,自办后勤还有一定的市场,很难适应FM后勤一体化运行中“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要求,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缺乏明确的顶层设计。

5. 资本的介入

21世纪以来,政府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解决高校扩招问题,由大量社会企业投资建造学生公寓,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也遗留不少问题。近年来,资本进校改造校园餐厅、美化校园环境与投资合同能源管理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为充分运用好资本,教育后勤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从而实现对资本介入的有效管控。

(三)劳动对象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后勤劳动对象即服务对象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和提升。如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健康安全的需求在提升,党和政府以及学校对“三全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在提升,学校对服务企业助力教学科研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需求也在提升。因此,高校后勤管理者和服务企业须尽快适应这些变化的需求。

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与生活性服务业的要求有很大的区别。高校后勤一体化运行体系在保障教学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提升学校教学科研核心竞争力所起的支撑作用,以及在“三全育人”体系中承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都是简单生活性服务企业难以承担的。


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意义


(一)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1. 特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高科技的应用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如物业管理服务中的智能扫地车、无人巡逻车、刷脸门禁、餐饮运行信息化、商贸无感支付、厨房消控自动报警设备等应用。主要问题在于高校后勤高科技在数字化应用方面还未形成体系,甲乙双方之间的数字化软件还难以兼容等等。

对照高效能的要求,首要问题在于缺乏对高效能的认知和相关标准。另外,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对高校后勤投入产出的评价,导致部分高校办学效率低下、浪费较大,也是影响高校后勤难以实现高效能的重要因素。

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高质量要求在各个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高标准的后勤管理服务与基本建设、运维的投入密切相关,由于学校经费和办学水平的差异导致后勤运行质量各不相同,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培育不同范围内的高质量示范项目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2. 基本内涵: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质变)为基本内涵。三者能否优化组合并实现跃升是高校后勤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涉及甲乙方关系、甲乙方自身的建设、相关方能否合作共赢等等。包含管理因素、经营因素、基本条件,能否确立高校后勤一体化的运行体系至关重要,而现代后勤中设施管理FM(在建筑环境内,整合人员、场所、过程,并以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核心业务生产力为目的的组织职能)的理念和方法给高校后勤实现三者优化组合以及跃升提供了有效途径。

3. 核心标志: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多年来人们对高校后勤“全要素生产率”不够重视,缺乏相关考核和评价,导致相当多的高校在后勤领域存在浪费现象,人浮于事、重复建设、管理不善等问题,高校后勤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方面有较大的空间,通过技术进步、体制优化、改善管理等无形要素的优化组合可以实现高校后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4. 结构:新质生产力主要由三个“新”构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这些要素形成的聚合体就是新质生产力。

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对象是教学科研核心业务,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新服务”的明显特征。而国家相关部门在物业市场招标时将为高校后勤提供综合后勤服务的企业一律等同于生活服务业物业企业,是不利于在高校后勤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也不利于培育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民族品牌的要求。

5. 国家发展需要:2023年末,服务业营业额GDP占比达到54.6%,其中全国74652万就业人员中,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较大。只有全民族综合素养得到普遍提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范围内培育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

一方面要重点培育和发展制造业领域内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以AI为主体的“新制造”;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在服务业内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领域内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大对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力度,以适应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赢得行业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

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由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构成,生产性服务业是直接支撑制造业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这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据黄奇帆同志的统计,“在各种高端装备里,服务业的价值往往占装备或者终端的50%—60%的附加值”“美国服务业占美国GDP的80%,需要注意的是美国80%的服务业里面有70%是生产性服务业”“G20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大体在40%—50%”。根据GB/T4754--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规定,为高校提供的后勤管理服务归类为商务服务业,而商务服务业归类为生产性服务业,因此,优先在劳动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显得更为迫切。

(三)提升后勤服务企业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

高校后勤新业态正处于萌芽阶段,FMS新业态的培育未来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由于高校传统后勤模式的改革尚不彻底,在实验室辅助管理服务、图书馆管理服务、场馆管理服务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的现象。要实现高校办学的高效能,应当加快培育FMS等高校后勤新业态,将教学、科研的辅助单位和辅助岗位,基本建设从使用和运维视角的咨询服务,后勤管理服务效能的评价等学校的非核心业务,通过市场化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社会企业承担,更好地发挥后勤管理服务在“改善师生生活质量、提升学校教学科研核心业务生产力”中的作用,在后勤社会化和市场化环境下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目前来看,新业态的培育还未形成普遍共识,培育过程也比较缓慢。

(四)引领各行业后勤改革的强大动力

服务高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可以有效带动社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高校作为知识、技术和人才的聚集地,在培育的过程中可以为行业和社会带来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人才支持;其次,劳动密集型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可以为社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更高效、更专业的后勤服务;最后,劳动密集型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可以将自身的创新成果和技术经验推广到其他领域和行业,带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三、高校后勤服务业培育新质生产力面临的困难


高校后勤领域乃至服务业领域与世界顶尖企业、机构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018年美国某大学副校长访问中国高校时曾指出,“中国高校后勤落后美国至少15年”。这些差距主要反映在如何办后勤的理念、后勤管理运行模式、硬件设施设计理念上的差距等等。

中国高校后勤和社会单位后勤在建设运行、管理与服务中还缺乏世界五大行式的现代企业(戴德梁行、仲量联行、第一太平戴维斯、世邦魏理里仕、高力国际),以物业、餐饮为主体的综合后勤还缺少像索迪斯(法)、爱玛克(美)、ISS(丹麦)、永旺永乐(日本)、江森自控(美)这样的国际品牌。

目前,国内高校后勤服务主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呈传统劳动生产力的状态,新质生产力的萌芽才刚刚出现,主要面临以下几个困难。

(一)对设施管理(FM)的认识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17年4月正式发布了第一项设施管理国际标准ISO41001—2017。我国对其同等采用,于2018年9月17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了GB/T36688—2018《设施管理-术语》。

设施管理(FM)自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诞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目前其产值约占全球GDP的2%;通过设施管理,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政府部门降低了行政管理和后勤管理服务的运行成本,提高了工作学习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工作质量,并整合了建筑环境内人员、场所、过程以支持组织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从而提高了组织效能和核心竞争力。而国内对设施管理的应用仍处于发展的早期,无论是甲方管理者还是乙方实践者都需要进一步成熟。

(二)与国际知名企业存在明显差距

在我国高校,后勤中具备以“标准化、机械化(AI)、数字化(数据化、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为特征的设施管理(FM)类企业建设起步较晚,尽管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和部分企业的积极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劳动密集型领域的全球知名品牌相比,在市场成熟度、技术水平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三)后勤生产关系相互制约

生产关系包含三大要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1.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目前,公办高校后勤的资产设备基本上由国家投资全民所有,但提供服务的组织有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大中型企业以及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关资料显示,全国个体工商户达1.5亿户)。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我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必须以发展大中型企业作为主要方向。

为高校后勤提供服务的劳动密集型大中企业与小微企业在服务质量上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服务育人”能力差距更大。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全民族综合素养,需加强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培育对大学生就业有重大影响的劳动密集型大中型企业才是正确的选择。而目前对高校后勤劳动密集型大中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若干限制是不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

2. 高校后勤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高校后勤需求侧管理方一般为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职能管理部门,或者准职能管理部门(名义上的后勤中心、后勤集团等实体),在后勤管理服务运行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中政府主管部门对高校后勤的效能重视不够,后勤的投入与产出效能几乎没有相关标准和评价机制,不少高校后勤粗放式的管理是其难以实现高效能和高质量的重要原因。

高校后勤供给侧目前主要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高校后勤实体或后勤服务单位构成,处于后勤运行中的从属关系,形成了甲乙方关系中的乙方(其中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有较大的比例)。后勤生产关系不理顺,后勤新质生产力便难以发展。当下,高校后勤甲乙方关系普遍存在两种模式。

(1)后勤甲乙方关系由高校后勤内部组成,即改革初期形成的“小机关、多实体”或“小机关、大实体”的模式。但在高校后勤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高校内部经费从“左口袋”到“右口袋”操作模式已经不符合国家的要求,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和市场化发育的情况来看,这种模式已无生命力。

(2)后勤甲乙方关系由高校后勤管理方和外部企业构成,需要思考的是新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如何建立?如何引导和推动社会企业自觉融入高校后勤运行保障体系、融入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服务育人体系、融入提升学校教学科研核心生产力的运行体系之中,是构建高校后勤新型生产关系面临的重大挑战。高校后勤甲乙方关系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最主要的是构建平等的甲乙方主体关系,形成经济上的甲乙方关系以及服务保障与服务育人上的共同体关系。

3. 分配方式

据了解,目前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中,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员工在收入上的差距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企业是否占领高端项目服务领域还是普通项目服务领域。“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的方针在三大所有制企业中均已得到体现。


四、培育高校后勤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探索


(一)领导者理念的提升是关键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将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地位提升到“保障师生工作生活正常运行、配合高校教学科研生产力提升、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等重要因素”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应当将高校后勤是否能运用高科技、运行高效能、实现高质量提到议事日程。

(二)须加强高校后勤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后勤社会化改革)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营造优良的市场生态环境,理顺管理与服务的边界,坚持开放后勤服务市场的方向,构建与设施管理(FM)理念相一致的一体化的后勤管理服务体系,理顺高校后勤生产关系,才能真正培育和发展高校后勤(以社会企业为主)新质生产力,而构建高校后勤现代管理体制是发展高校后勤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三)大力培育具有新质生产力特征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

1. 关注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积极探索新型集体经济的模式(具有国企、民企的诸多优点),缩小与国际知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差距,缩小企业内部收入差距,在企业内构建事业、利益、命运共同体。

2. 大力培养具有四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四化能力的现代工匠,使其能够掌握高科技产品的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而产生高效能的结果。

3. 加强标准制定和贯彻、加强管理效能检查评价、后勤管理服务咨询、服务品质的认证、数字化的应用等等,鼓励企业向学习型、研发型组织转型。如新校区建设项目为推广后勤综合服务(FM)带来机遇(一般新校区离老校区比较远、后勤延伸存在诸多困难;后勤队伍建设面临挑战,如学校后勤普遍缺乏在编骨干工勤人员)。老校区的后勤改革项目,需着力解决高校后勤效能低下的问题。

4. 积极培育设施管理(FM)各类示范项目,发挥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除给传统后勤赋予的新内容外,企业应积极开拓高校非核心业务服务FMS新业态(图书馆的辅助服务、实验室的辅助服务、场馆的管理服务等)。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拥有了良好的基础。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特别是高校后勤服务业长期以来以低成本劳动力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一方面上层管理部门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相对滞后,另一方面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潜力未能充分挖掘,再一方面,行业技术水平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因此,加快培育和形成高校后勤服务业新质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从国际高等学校后勤服务企业的管理实践来看,我国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和管理方已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条件和潜力。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行业内创新探索,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高校后勤服务业培育出新质生产力,从而为我国高校后勤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文章选自《高校后勤研究》2024年第8期

(总第269期)

香港六台合资料免费大全